□ 赵锦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每当我们读到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大气磅礴,雄浑豪放,千古绝唱的诗词时,便会禁不住地神往这伟大词作的诞生地---袁家沟。多么渴望目睹词中的北国、大河、高原、银蛇……那“分外妖娆”的“多娇”风采。
春访神奇的山村—袁家沟
袁家沟,一个陕北黄土高原小山村,位于陕西省清涧县东北5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普通得中国版图上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小山村,近年来却声誉远播,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
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村
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正是在这个小山村诞生;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过16个昼夜,并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袁家沟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曾经养育出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共120多名领导干部的红色胜地。
袁家沟,普通而神奇,平凡而伟大,是一个藏龙卧虎,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它的名字正随着红色旅游而日益响亮。
庚寅春三月中旬的一天,我去延安瓦窑堡参加完一个“文化活动”,于是决定继续北上清涧县寻访袁家沟。这是我多年的夙愿。
灰蒙蒙地天空,时而有呼啸的山风刮来,这正是陕北初春大风扬尘的季节。小车驶出清涧县城,在一条蜿蜒的公路上向东北方向行驶。公路两旁是陡峭的坡崖深谷,山坡上依然光秃秃的,只有一株株赤条条的枣树任凭大风吹来摆去。小溪边的柳树刚刚抽芽,偶尔有几株山桃花绽放,给荒漠的大山带来几分景致。关中平原已草绿花红,而陕北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翻一座大山,过一条沟……山高、谷深、坡陡、路窄,因此车速不能开快。大约一个多时辰,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大河湍流南北,大河的桥头上刻有“川口”二字,河面开阔,我激动地喊了一声“黄河”!同行的小曹说:“黄河水有这么清嘛?”我诧异地操着陕北腔询问桥头上一卖菜老者,老汉告诉我们这条河叫“无定河”,是陕北最大的河流,一直流入黄河,黄河离这儿不远了,只有二十来里地。
驶过无定河,我们朝西北方向前行约五、六公里,经过高杰村镇,袁家沟便渐渐地进入我们视野。我的眼睛便上下左右不停地扫描寻觅,瞭望山村的地貌和村落,但见山势绵延巍峨,迎面一座望不到头的山岭若一条巨龙,逶迤起伏,莽莽苍苍。那恰似“龙头”的山岭正居袁家沟村中央,龙头两边是两条狭长山谷,常年流淌的溪水象两条玉带环绕龙头左右,润泽着这个村落的子民繁衍生息。曾有民谣云:“龙凤山,鱼鳖潭、此地天生自然贵,藏龙卧虎官不断”。
袁家沟现共有人口537人,全村都姓白,村民们住宅是青一色的石窑洞,居住均分布在“龙头”左右的西沟和东沟。
穿过村口的文昌庙,驶过小石桥便到了目的地袁家沟村的“广场”(一块不大的较为平坦的场地),我们下了车便径直到“龙头”前面依山而建的三幅大型浮雕前瞻仰感受。
三幅大型浮雕是清涧县近年来为了开发红色旅游胜地而投资兴建的。中间一幅便是在灰色壁面上雕刻烫金的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左边的浮雕是红年战士东征誓师宣言的雄壮场面;右边的浮雕是数条木船满载着红军战士在滔滔的黄河激浪中奋力搏击东渡。
我们沿着石台阶来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进大门院子里长着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据说至少有百年的历史了。院子里一线五孔窑洞,毛主席当年就居住在中间那一孔,右边相邻的一孔住贺子珍,靠左边的两孔窑洞住着警卫人员,进大门右边的第一孔窑洞住着勤务人员。
窑洞里陈列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屏柜和一张八仙桌,左右分别放着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是一个竹蔑编的暖壶,还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简单的被褥和枕头。最珍贵的是已经受文物单位保护的 “一个小炕桌和麻油灯,还有一件蓝布大衣。”
这个小炕桌和麻油灯便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伏案写成《沁园春·雪》的历史见证,它为此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伫立在旧居窑洞门前,想象伟人当年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千古名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啊,毛主席!人们的领袖,伟大的诗人。
毛主席来到袁家沟
1936年2月,已经到了年关岁末,这一年冬天的气候很特别,天气十分寒冷,而且从2月2日(农历正月初十)开始一直到2月7日(农历正有十五),百年不遇的鹅毛大雪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整个陕北高原白雪茫茫,所有的交通道路河流都被封得严严实实。
2月5日,傍晚时分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机关总部翻山越岭到达袁家沟村,这一天,天气十分寒冷,早晨起来,袁家沟的村民们发现村里突然来了不少人马,村民白育才家门口还站着警卫员,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是毛主席率领的东征红军。毛主席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沟道对面是红军总部机关驻地,张闻天,博古等人居住在此,相邻的同一排窑洞设有警卫排、伙房、机要室、电台部等。
毛主席来到袁家沟后,他的衣着伙食与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官兵一致,同村里乡亲们谈话说笑和谒可亲,平易近人,因此老乡们还不知道毛主席住在村里,都以为他是一位亲切的老红军。有一天,毛主席的秘书在袁家沟村头给大家讲述毛主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故事:“主席现在穿的那件蓝布棉大衣还是在吴旗县缝的,那时主席说什么也不穿,他说战士们不也穿着单衣吗?后来在警卫员贺清华等人的再三说服下才勉强穿上,现在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
当时的村支书白发云一边吧嗒吧塔抽着旱烟,一边听黄秘书讲,感到一阵阵难过。晚上,白发云偷偷给婆姨白玉桂说:“我今儿才晓得,毛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你抽空给他缝一件。”白玉桂一听给毛主席做衣服,高兴地说:“我怕笨手笨脚做不好,毛主席笑话呀!”白发云说:“你放心,毛主席身材高大,你缝宽套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块白细布拿出,精心地缝起来。
过了两天,白发云把做好的衬衣送给毛主席,主席高兴地说:“发云,你媳妇的手艺真巧,可是个好媳妇!”说着,顺手拿了四块红军票递给他,白发云赶忙说:“主席啊,你怎么把我们当外人?你为受苦人操碎了心,难道缝一件衬衣,也要算钱?”毛主席笑着说:“你媳妇给我缝衬衣,关心我,我很高兴。给你四块红军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铁的纪律嘛!”白发云听主席这么一说,只好把钱收下。从此,他把这四块红军票当做传家宝,生活再困难也舍不得花。
1971年,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纪念馆的同志来到袁家沟时,白玉桂才把这四块珍藏多年的红军票交给他们,贺清华还给她写下了字条。
高原飞雪唱大风
毛主席率领红军战士翻山越岭来到偏僻的袁家沟村,不是赋诗赏雪,而是为了抗日救亡,解救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
毛主席坐在大雪纷飞的高家洼塬上,诗兴如潮
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亲自到距离袁家沟村10公里的高家洼塬察看地形,侦察了解黄河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出兵山西,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伟人登上白雪皑皑的高家洼塬上,鹅毛大雪仍在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毛泽东素来爱雪,现看到辽阔万里的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雪盖冰封,白茫茫浑无涯际,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如潮起伏,伟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当晚,他回到袁家沟村所居住的窑洞里,诗人伏在一张小炕桌上,一灯如豆,写下了宏伟巨篇、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2月8日,毛主席视察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工作。2月12日,毛主席同彭德怀致电叶剑英、杨尚昆等人并告周恩来:“东征命令即兴发布,于十三日、十四两日传达解释完毕。十五日一军团,十六日十五军团及方面军直属队向渡河点开进。各以四天行程到达准备渡河位置,待命渡河。在开进时,连队中讨论东征令,在指挥员中建立巩固的信心,发扬高度的积极性。”“东征行动在渡河之日前对居民仍严守秘密,每个指战员注意严守秘密。”
2月17日,毛主席发表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
2月20日晚,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总司令发布了东征作战命令。当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分三路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成功。
强渡黄河天险成功
2月21日早上,毛主席和东征红军机关总部机关离开了袁家沟。经高杰村、高家洼、辛关房儿沟乘木船渡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途,奔赴抗日前线。当时,袁家沟村就有10多名青壮年加入了东征红军的行列,跟着抗日先锋军冲向抗日杀敌的战场。
毛主席在袁家沟村生活和战斗了16个昼夜,为后来该村的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坚定革命信心,投身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袁家沟村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骨,更使得袁家沟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沁园春·雪》气恼老蒋
毛泽东《沁园春·雪》在高家洼塬激发了诗人灵感,创作完成于袁家沟村的土窑洞里,但最终发表却是在1945年8月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重庆摆下“鸿门宴”,口出狂言:“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毛主席临危不惧,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伟人离开重庆后,《沁园春·雪》正式发表,词中那大气磅礴、胜利姿态宣告蒋家王朝必然灭亡。人心所向,舆论沸腾,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老蒋恼羞成怒,邀请多位反动文人比试毛主席的大作,但谁能有伟人的胸襟和文韬武略?毛主席嘲笑此“小动作”,“可以喷饭!”
《沁园春·雪》的美学成就,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大气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柳亚子誉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神奇源自教育
从毛主席创作千古绝唱《沁园春·雪》的旧居院子出来,我思绪万千。心潮如黄河激荡的流水久久难以平静……我们跨过小河沟一步步攀石阶来到当年的电台室、机要室的院落。这座院落有三孔窑洞,右侧却是一间土木砖瓦结构的平房,这便是当年的电台室。《东征宣言》和一封封作战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出,飞向全国,传遍世界。
主人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并同我们攀谈起来,他姓白,今年六十多岁,是袁家沟多年的村支书刚退下来不久。当我问到袁家沟走出120多位高、中层和基层干部的神奇时,白先生抽了两口旱烟,若有所思地说:近年来社会上对袁家沟有不少传说,大多认为是村子的风水好,才出了那么多高官。面前的这座大山原名叫平梁坝,因山势雄伟又因像一条巨龙,人们在传说中也将这座大山慢慢叫成了“龙山”。我认为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袁家沟出了这么多高层干部,最主要的是我们村几代人都非常重视教育。自古以来,知书才能明理。早在1924年我们村有一位老秀才,在他的倡导下办起了学堂,村里念书的娃娃们有了文化,就能把“世事”看大。刘志丹在陕北闹红时期,我们村的人全部加入了红色革命阵营,成立了赤卫队,有的村民已成为共产党员。毛主席来袁家沟东征住了十几天,更激发了一些青年革命热情,东征时期就有十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以后又有不少的年轻人陆续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幸存者以后成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白先生说村口那座文昌庙是前年刚修起的,这是为了进一步促使村民们重视教育,只有重视教育,娃娃们才能一代一代有出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白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四个子女现都是教师。白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大悟。啊!袁家沟的“神奇”是重视教育,而“风水”则是青年们的知识文化。
作者赵锦荣在袁家沟采访留影
我告别了袁家沟,望着那起伏苍茫的山岭原野,浮想联翩:延安窑洞产生了中国的马列主义,袁家沟窑洞里创作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哦!这不仅是袁家沟的神奇,而是中国的神奇,东方的神奇!袁家沟我还要再一次寻访你的神奇,但要等到隆冬大雪纷飞,千里冰封的日子……
庚寅年春三月走访袁家沟,草于四月·西安。
此文2016年在全国有关报刊上发表,荣获中国当代散文奖,作者及作品收录《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和《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
(作者简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毛体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传播学会会长、陕西省作家学会会员、《现代企业》杂志社长、总编辑 。笔名:野畴)